违反“双减”记入诚信档案 须家校参与并形成制度化
2022-01-22 12:36:39
  • 0
  • 0
  • 0

违反“双减”记入诚信档案 须家校参与并形成制度化

文 陶凯龙

近日,河南教育厅发布了《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寒假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引人注意的是《寒假期间拒绝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承诺书》最后签名环节提到了:“我将严格遵守承诺,欢迎大家监督,如有违反,自愿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这意味着一旦签署了承诺书,家长组织孩子在寒假参加违规补课,孩子的违规行为将会计入个人诚信档案,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自愿计入的。

个人诚信档案一旦出现问题将面临公务员考试、金融行业、买房购车乃至出行都会受到影响,与违规补课相比,前途的丢失显然有釜底抽薪之感。

笔者认为,参加学科补课记诚信档案这个可以有,并且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形成制度化并要家长、学校参与,通过严格的考核、督导、问责等方式落到实处,如此效果会更加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明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之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2022年,教育部将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特别要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透露。

目的是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尽管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把学校空缺的编制、空缺的老师要补齐、补到位;在场地问题上,则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包括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等;在经费问题上,中央已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具体操作要由省里来执行并提出具体的办法制定相应标准。

相对应的是,寒假已至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双减”工作成果,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愉快充实、温馨祥和的假期,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

特别提到要严防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素质拓展”“思维训练”等名义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严查隐形变异行为,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通过全网巡查、全时段巡查与重点监看相结合的监测机制,集中整治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和学前阶段线上培训问题。

通知强调,要坚决落实严罚重处,对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严惩重罚,定期更新黑白名单,将违规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让违规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加大曝光力度,形成警示震慑。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畅通线索获取渠道,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社区群众等作为社会监督员,丰富线索获取来源。对举报线索,要认真核查、加快办理、及时反馈。

与之相对应的是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正确处理考试升学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系,将高考升学率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结果之一,不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作为重要考查要点,这有利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领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理念,为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通过把“将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目标融入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办出学校特色”作为重要考查要点,并特别强调“引导办好每所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有利于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能够理性选择适合自身成长发展的高中学校,从而缓解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压力,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把“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作为重要考查要点,就是要促进普通高中学校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招生工作纪律,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切实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并向薄弱学校倾斜,这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缓解社会焦虑。

那么回到原点,“双减”规定在寒暑假等节假日期间培训机构不允许补学科类,但在各地方执行却不理想,实际情况是培训机构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补课培训,如以国学、拓展、素质教育方式、网课、关闭机构大门偷偷补,堪称间谍战,其原因就是因为资本需要的是经济利益,不会考虑道德与法律,正如马克思说,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人员少、培训机构“游击战”隐蔽、家长被“焦虑”跟风及对政策理解不透彻等多方面原因,校外培训机构假期补课有甚嚣尘上、卷土重来的趋势。

那么,真的就没有办法了么?

显然不是,河南省教育厅出台的参加学科补课记诚信档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只不过设计方面还有许多法律、考核等制度化方面缺乏细化支持。

学者陶凯龙认为,违反“双减”参加学科补课记诚信档案须家校参与并形成制度化才能逐渐形成习惯,体现制度的权威。

具体构想如下:诚信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要求,学生假期违反“双减”参加校外补课几乎都不是个人意愿,主要原因是家长焦虑跟风强迫孩子参加,还有一部分是与社会、家长、学生之间形成的不良影响而参与。

参与补课目的是提供应试成绩,进而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前程,正如古语所曰“学而优则仕”。

那么从诚信档案里想办法制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试想,仅仅因为违反诚信而遭遇前途受影响,相必会比较利益的家长会算明白这个账到底值不值?

那么,操作就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学校参与,并且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对于学生参与过多的学校应该从班主任、德育主任、校长进行不同程度行政惩处(行政问责)和考核并形成制度(常态是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督导不能发挥作用在于问责跟不上),同时对于党员干部、教师子女参与的要尤为从重处理并进行内部通报,这就倒逼学校在宣教、执行“双减”加大力度,不敢怠慢,通过查处非法教培机构获取学生名单,逐一对号(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想查信息记录并非难事),对于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集中宣教、甚至一对一沟通并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明确了中国家长身上肩负的重担:“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行为养成方面实施引导和影响,包括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生活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等。)对家长执行“双减”做出约束,设立规则,违反者对于评选优秀家长、家长委员会成员等一票否决,法律底线不能突破。

之所以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参加补课很累但没有办法,原因是学生是处在一个应试教育(应试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填鸭式的教学、刷题训练等,背后有强大的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撑,升学主义或唯升学论。可怕的是升学变成了主义,变为一种信仰)的大背景下,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情况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这也就表示学生只有考出高的人数才是真正地王道。

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时代,做一个有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的普通劳动者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和基础,而不是所谓的精英型教育,要知道所谓精英只不过是某领域领军人物,大部分皆为普通人,且精英与优秀标准何在?仅仅以社会地位、财富拥有作为标准么?大国工匠或种田大户就不是优秀的精英么?

笔者非常赞同教育家杨东平的观点:为升学率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的需求、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很大的浪费、否定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功能。

用全民教育、学习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抵制千百年来“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要看到我们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够总是追求做人上人呢?

另外,职业教育不给力,让学生、家长不认可职业教育,导致成才选择单一,这是长达20年减负效果不佳的原因。

2021年开启的“双减”,最终能否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也取决于能否真正办好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吸引力。

“双减”,作为教育改革重大的决策,在未来的运行中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坚信教育最终定会达到“立德树人”之标准,天下尽欢颜,如此是学生之幸、家长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